社会公众是城市治理的活力“因子”,今年以来,雨花台区通过升级“公众委员进社区”品牌和打造“西柿路公众参与生态街”,全方位拓展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新渠道,构建了公众委员、商家店主、文明志愿者“多元共建”的社会基层治理格局。 9月23日上午,雨花台区城管局召开“城市治理‘提档升级’,垃圾分类‘公众同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西善桥街道明义社区的全市首条“公众参与生态街”建设情况和公众委员参与垃圾分类的创新做法。多方代表结合实际工作,分享治理经验,为优化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 打造公众参与生态街区,公众委员发挥“纽带作用” 西善桥街道明义社区的西柿路作为保障房片区的重点商业街之一,客流量随入住率不断提升,但卫生状况并不理想。 为提升商业街巷的卫生环境,雨花台区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全方位打造“西柿路公众参与生态街”,引导公众委员参与城市治理,加快推进该街区垃圾分类工作,以撤销垃圾桶、定时定点投放和源头减量等方式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街道联合社区、公众委员、第三方公司依托于社区的商圈党建联盟,通过活动、团建、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以“一对五”,即1名公众委员负责5家商户的形式。 西善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国庆介绍,今年6月,11位经过专业垃圾分类培训的区、街两级公众委员快速“上岗”,通过入户宣传、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商户进行对接,在解疑答惑的同时,收集商家和市民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如今,这条街的卫生状况已大为改善。公众委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纽带”作用,积极扮演“工作监督员”、“知识宣传员”和“反馈联络员”等角色,为绿色生态街区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三级联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实施以来,雨花台区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在全区八个街道(园区)成立街道级城市治理委员会,“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开展“西柿路公众参与生态街”建设工作,通过引导公众参与示范街区、文艺汇演、公众委员大讲堂、调研课题、社区座谈等活动,将垃圾分类寓教于“演”,寓教于“街”。 西善桥街道结合网格化管理,凝聚多元社会力量,通过宣传引导、约束激励,有序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先后建立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小型餐厨垃圾处理机等“软硬件”设施。 发布会上,明义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琪重点介绍了“公众参与生态街”的建设情况。今年以来,社区因地制宜推进“一站三景多小品”建设,打造“慧生活服务站”、立式精神堡垒、墙壁文化彩绘、垃圾分类演示等多元景观,塑造绿色生态街区的精致样板,营造了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凝心聚力”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公众委员“驻街”、商家店铺“自查”、居民志愿者“教学”,街道、社区、商户、居民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共融共建,公众参与生态街区建设模式激活了商居治理“一盘棋”。 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与自己负责的几家商户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向商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 市、区级公众委员李玉露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自6月以来参与“西柿路公众参与生态街”治理的切身感受。 平日里,社区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党员群众等加入城市治理志愿者队伍,为商家、顾客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因为餐厨垃圾的回收是有纯度要求的,我们多次上门宣传指导,商户们从原来的不会分、懒得分,到现在的能够主动分、正确分,大大提高了餐厨垃圾分类质量。”来自明义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介绍道。 街道、社区定期组织座谈交流,听取公众委员和居民代表对垃圾分类、品牌集市、城市治理的意见建议。大家面对面交流沟通,为城市治理建言献策。多元主体“凝心聚力”,将治理与服务、管理与自律有机结合,推动“西柿路公众参与生态街”建设模式在多商户、更多街区开花结果,为城市治理贡献了基层智慧。(通讯员陈梓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8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