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作者:寻觅五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热兵器威力的凸显,加上钢筋混泥土技术成熟,推动世界各国大抓防御性工事建设,比如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德国的“大西洋壁垒”、苏联的“斯大林防线”等等。

年开始,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南京当局也效仿西方各国,启动国防工程建设,试图通过工事优势,抵消与日本工业水平的差距。

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完成万元的工程,形成以南京为中心,逐步向边境线扩展的防御体系。长江沿线的吴福线、锡澄线等国防工事可以说相当具有规模,南京以紫金山、雨花台、江宁等地为核心修建了多座碉堡。

至今尚存的碉堡

这些工事以钢筋混凝土的碉堡为主干,碉堡主体采用20mm粗的钢筋,从顶到底连成一体,顶部覆盖1米厚的泥土,出入门所用的钢板厚达1厘米,如果地形下方容易受到炮击,还要加建1米厚的块石掩护墙,而观察所的顶部更是加有工字钢,增强抗力。外形以柱形为主,没有棱角,很容易产生跳弹。这些碉堡能抵抗口径15cm的炮弹和磅的炸弹。可以说,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筑城的纪录。

这些工事,在抗战初期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在淞沪方向,3个月的淞沪抗战前期打得可圈可点,提前建成的防御工事功不可没。但整体上来看,这些工事的作用远低于设计的初衷。今天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工事发挥作用。

图:“乍浦—平湖—嘉善—西塘”国防工事中的一座碉堡

第一,硬件存在缺陷

虽然这些工事大多请德国人设计,但在具体一线的施工中却是中国军队,缺乏足够经验使得这些工事还存在诸多硬件缺陷。

比如,南京的碉堡群,往往只注重正面攻击,与友邻的相互策应支援基本没有,被敌人分割包围、侧后迂回使得碉堡失去了其作用;有的一味追求顶部覆盖层的厚度,明显突出于地面,轻易暴露在敌人面前;有的射击孔太大容易遭敌破坏等。这些缺陷有着过得硬的友军配合还好,如果友军不给力,只能成为挨打的乌龟壳。

而上海郊区的野战工事,正面宽、纵深小,很容易遭到敌人的突破。

雨花台的碉堡

第二,部队防守和撤退混乱

淞沪战役中,10月12日李宗仁向蒋建议:部队离开淞沪地区,转进到苏嘉国防线,利用工事持续消耗日军,但被前期战绩冲昏头脑的老蒋大手一挥,表示“要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

却不想当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抵达战场后,持续作战的数十万国军已经没有一战之力,不得不仓皇退出。

而后来因即将召开的“国联会议”,一心渴望被“调停”的蒋某人又令本已经退入苏州、嘉兴等地域工事内的部队再度投入战场,最终,调停没有来,反而来来回回折腾,使得部队已经不能有序组织撤退。有的撤退到工事前,却发现工事钥匙不知被哪支部队带走了,不得不一退再退。可以说,淞沪地区的工事都被转进如风的军队给绕晕了。

第三,猪一般的指挥员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江西彭泽的马当要塞,这座要塞直接在江水中构筑了一道拦河坝,仅留一条小船通行的缺口,水面布满鱼雷、暗礁,两岸山峰上构筑有炮台、碉堡,是阻止日军溯流而上的第一道要塞,并且驻有16军3个师外加鲍长义人的海军,在蒋的心中,这座要塞最少能顶上一个月。但这里仅仅2天就陷落了。

马当要塞马当要塞炮台山,俯瞰整个江面

之所以陷落这么快,源于负责工作的16军军长李蕴珩的一番奇葩操作,大敌当前,他却集中所有排以上的军官搞培训,而且还搞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总结大会,除了义愤填膺的鲍长义独立离开,其他干部都被留了下来。日军得知这一消息后,组织部队从香口登陆,失去指挥官的香口守军各自为战,全部阵亡。

而李大军长在香口失陷半天后,才得知消息,军情如火时他却指挥救援的师师长薛蔚英绕道小路救援。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绕道小路谨小慎微前行的师,竟然用了3天才走完40公里,真是“援军一直在路上”。神奇的是,犯下种种糊涂事的李蕴珩却只是被撤职。

当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筑的工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肯定不止上述几项。事实上,大多挖空心思构筑防线的国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毕竟工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战争需要人和物有效结合才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2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