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天保桥立交附近,有一所姚南石刻公园。公园入口处不远,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正面的题词显示这座碑名为“南京先生纪念碑”。这个特别的名字常常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南京先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称呼他?他有什么故事?穿过历史的洪流,一段感人至深的中国往事逐渐清晰:一位百年前的南京医生,在中国台湾马祖岛北竿乡,被亲切地称为“南京先生”。令人动容的是,这段缘分,不仅在百年前真真切切地发生过,而且直至今日它还在继续发生着,并未结束。通讯员朱向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徐媛园缘起:百年前他帮助乡亲抗击疫情马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正北方,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和罗源湾。北竿是马祖列岛的第二大岛,清末,这里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当渔季来临时,住民就从福建原乡来到北竿,以捕鱼、修护渔具为业。渐渐地,为避免奔波劳顿,他们就在马祖定居下来。北竿乡史记载,年春,马祖第二大岛北竿岛发生瘟疫,当地人用尽药物偏方,皆未能见效。从福建惠安迁徙上岛的塘岐村的周氏家族女主人杨氏病重,打听到南京城南有一人医术高明,不仅精通医术病理且熟知良方药材,医人无数盛名远播,于是派人前往南京寻访名医。最终在南京城南郊外,一个叫梅山的地方,找到了这名江姓郎中,江郎中闻讯后连夜前往,用其高超的医术平息了这场瘟疫,见岛上缺医少药,便毅然决定留下来。此后,北竿凡有人生病,都来恳求江郎中治病。江郎中起早贪黑、不分昼夜,为求医者问诊开方,可谓“有求必应,治愈无数”。这位郎中,被北竿乡亲尊称为“南京先生”。十多年后,江郎中逝世,享年46岁。先生去世后,乡邻感念,雕塑先生金身,因名医生前未曾告知名字,便以“南京先生”尊称,立牌“萧王府庙”。如今,在北竿乡的萧王府庙里,还留有一块写满中医药材名称的布帖。据说,就是南京先生留下来的。结缘:百年后乡亲们助他落叶归根半个世纪、沧桑百年……时光荏苒,但“南京先生”的故事在北竿流传至今。年4月,在雨花台区的西善桥梅山村,来了三位陌生的客人。他们拿着相机走村串户四处打听:这里有没有一户姓江的人家。这三个陌生人的举动引起了街道保安的注意。从此也揭开了那段发生在百年前的感人故事。自年起,为了帮先生返家,北竿乡民三度来宁,寻找南京先生的故乡和后人,几经探访,最终仍未找到南京先生后人的线索,但北竿乡民依然感念先生的恩泽,年,乡民专程由马祖出发抬着“南京先生”的“銮轿”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祭祖,圆“南京先生”思乡之梦;年,应台湾马祖岛北竿乡民请求,经中央、省、市台办批准,西善桥街道在梅山村建立“南京先生”纪念碑亭,宋楚瑜先生题写了碑名。每年,台湾北竿乡民都组团前来祭祀。那么,已经在西善桥定居的“南京先生”,为何会远赴马祖呢?对西善桥地区历史研究颇深的梅山街道人大主任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南京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往来,早自明代就非常频繁了。郑和下西洋归来后,永乐帝还下令在南京下关建起‘天妃宫’。而与梅山村仅几里路的大胜关,同样建有‘天后宫’、‘天妃庙’,甚至还有‘天后村’。”另据史料记载,民国年间,南京与祖国东南沿海以及与南洋的交往,都非常频繁。延续:“南京先生”留下的药房,在北竿当地仍在沿用年,北竿乡民来宁时,原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村盛家岗组的杨秀英97岁了,她印象中,当地确实有位姓江人家,长子捕鱼,人称“江老大”。江家先祖曾行医,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家人搬走了:“过去梅山村穷,郎中很有本事,搞了许多土方子,就用当地的材料,给大家省了不少钱。”比如郎中用“二色土”治疗“蛇龙疮”,就是一绝。而在北竿,“南京先生”留下的中药布帖,也大都是就地取材,其中就有“二色土”,很是灵验。此外,“南京先生”在北竿行医时留下的药方布帖,也与老人的记忆不谋而合。比如“狗尾巴草”治疗“瘩背”,“滑石粉”治疗湿疹,“蒿子汤”治疗拉肚子……而这些药方,在北竿当地,有的仍在沿用。南京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傅宁军还通过实地探访,将这段往事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在采访时任北竿乡乡长周瑞国时,傅宁军问他对“南京先生”怎么看。周瑞国说,周氏家族敬重南京先生,就是敬重一种正直的人格。他觉得,“南京先生”是一个人生的榜样。“他乐于助人,又有一技之长,从热闹的都市,来到偏僻的北竿,用自己的医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做的好事无法替代,值得北竿的后辈景仰。”他希望自己的后代都要像南京先生一样,做一个好人,做一生好事。创意:活化“南京先生”,让更多人知道他“西善桥西望浩荡长江,北临秦淮新河,周边有牛首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西善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以后大家来南京旅游,手里可以拿着‘南京先生’矿泉水,带一些印着‘南京先生’标识的文创产品回去。我们想通过这个方式活化‘南京先生’,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沟通,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暖意,也让更多人知道他。”记者了解到,“南京先生”信俗已列入江苏省南京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目前,“南京先生”的标识,已落在了南京博物院的新年台历上。以后,也会以更多的形式,与市民、游客“见面”。“南京先生”在马祖民间一直活着,活到了回到南京的今天。故乡仍在,情深谊长!校对盛媛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3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