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disease/a_6216791.html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文/胡卓然

年7月24日,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正式上线当天,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重点发布了10个重大题材。“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成为江苏省第一批10个文艺创作重大题材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雨花英烈题材。

鲜为人知的是,丁香烈士的事迹,实际上是在南京解放仅仅两个多月后的年7月初,通过《新华日报》公布出来的。而雨花台烈士陵园建陵之后,也正是通过《新华日报》的记载,人们最早掌握了丁香烈士牺牲的事迹细节。

丁香的事迹最早公布在《新华日报》上

各类有关丁香的红色文艺创作的主要情节依据,是丁香的革命战友、丈夫乐于泓对妻子的回忆。笔者整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烈士档案卷宗之后确认,乐于泓回忆内容首次被转化为公开文本,也就是雨花英烈丁香的事迹最早公开的文本,其实发表在年7月3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副刊》上。这篇文本包括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是丁香和乐于泓年少时在校园相识,携手接受进步思想时的相知,在革命征途上成婚相伴的温情细节;第二部分是怀有身孕的丁香不幸被捕,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放弃个人爱情和幸福,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血洒雨花台的悲壮事迹;第三部分是丁香的丈夫乐于泓在雨花台缅怀和祭奠妻子,带着妻子的遗志不懈奋斗的感人经历。

年12月丁香牺牲于雨花台,在此后的十六年革命生涯中,乐于泓几次对身边的战友们说起过妻子牺牲的事迹。但是,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没有条件把前述的三段细节完整地叙述、记录和发表出来。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之际,乐于泓的职务是人民解放军第18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在渡江战役中,第18军主力部队在安徽的安庆一带横渡长江后,又经过皖南山区转入浙江追歼残敌,没有参加解放和警备南京的任务。但是,该军随营学校的余位官兵和学员被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抽调参加接管南京的工作。乐于泓也从部队暂时来到南京市的工作岗位上,参加了南京市总工会的筹建工作。

来南京工作一个多月后的一个周日下午,乐于泓前往雨花台祭扫妻子丁香。年7月3日,当时作为南京市委机关报的《新华日报》,在第四版副刊上刊登出了署名为“履冰”的纪实文学作品《永恒的记忆》,以乐于泓的这次祭扫为背景,详实记述了丁香烈士的事迹。这是南京解放后最早通过党报公布的雨花英烈事迹之一。

《永恒的记忆》一文写了什么

《永恒的记忆》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通讯,而是较为典型的以文学笔触来展现纪实内容的作品。这篇文章以“阿乐同志”(革命战友对乐于泓的亲切称呼)在几个小时里的所见、所思、所感为叙述的主要视角,详细记录了乐于泓前往雨花台凭吊妻子丁香的经历和对种种过往的回忆。作者“履冰”的生动描写,完全隐藏在乐于泓个人记忆和见闻的背后。这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让这篇作品近乎成为艺术化视野之中乐于泓第一人称的口述。

《永恒的记忆》在一开头写到了“阿乐同志”从部队到南京工作后刻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丁香同志是在这里牺牲的,“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对得起丁香同志,才对得起她和无数先烈的死。”随后,写到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到南京来已经一个多月了,可是还没有到雨花台看看丁香的坟去”。作者成功地使用倒叙手法,写到坐在公共汽车上的乐于泓,“记忆带着芒刺,酸痛地从心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转而把乐于泓记忆之中有关丁香的往事完整叙述出来。

而今被读者和观众熟知的丁香烈士的生平经历,包括从小被遗弃后被牧师抚养长大,在读书时和乐于泓相识结缘,在革命事业里并肩战斗等细节,都在这篇作品之中第一次得到披露。在文章之中不仅记述了这对恋人“白天分头出去工作,晚上在一盏电灯下研读马列主义的书籍”的生活,也记录了丁香在畅饮庆功酒时,对乐于泓说过的一句交织着革命豪情和恋人深情的话语:“我看到我爱人的工作超过我估计的时候,心里是最愉快的。”

更为重要的是,作品以乐于泓的回忆,记述了这样壮烈的细节——敌人“用尽了残酷的刑罚”,丁香仍是坚贞不屈。在雨花台刑场上,面对敌人劝降时,怀有三个月身孕的丁香以斩钉截铁的痛斥,表达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我一辈子没受过卑污的怜惜,我更不要阶级敌人的同情;这对我是莫大的耻辱啊!”丁香烈士牺牲时的这种大无畏的表现,最初就是通过《新华日报》的记录而被公开发布和流传下来的。

文章最后,乐于泓历经十六年后再次来到雨花台时,已无从辨认丁香烈士的墓地了。他在夕阳下,含泪向着雨花台倾诉衷肠:“丁香同志,安息吧!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南京将建设成一个使你们满意的都市;活着的同志们,是知道怎样努力的!”

《新华日报》追溯丁香事迹的意义

《永恒的记忆》的作者“履冰”,是当时《新华日报》副刊编辑业务组负责人李友欣。他原是豫皖苏解放区《雪枫报》的编辑。南京解放前夕奉命调来参加《新华日报》在南京的办报工作。“履冰”是李友欣最为喜欢的笔名之一。晚年时他给自己编纂的文选还取书名为《履冰文存》。

从《永恒的记忆》表达形式来看,李友欣显然曾经详细采访过乐于泓,并且忠实而带有感情地将乐于泓回忆里最为震撼人心的细节写入文章之中。在这篇多字的纪实文学作品里,李友欣以“阿乐同志”决定前往雨花台祭扫、在公共汽车上的回忆、在雨花台的见闻感想为文章框架三大环节,为后人留下了属于雨花英烈丁香的一份“永恒的记忆”。这篇作品发表后没多久,作者李友欣便离开南京,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但他及时的采访、独具匠心的撰写,为雨花台留下了一份有关丁香烈士红色记忆的最初线索。

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年1月24日,南京市兴建人民革命烈士陵筹备委员会成立,开始“搜集人民革命在宁牺牲的烈士材料”。在《永恒的记忆》发表整整一年后的年7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的《记雨花台》一文中,又完整转述了《永恒的记忆》记载的丁香牺牲时的英勇事迹。而雨花台建陵后关于丁香烈士的最早《烈士史料登记表》里,对烈士牺牲的情况就是节录了《新华日报》的这些文字记载。李友欣在南京解放后对乐于泓的采访和记录,成为雨花台最早掌握的丁香烈士牺牲经过资料。

雨花台随后将来自《新华日报》的记载作为重要依据,多年里努力寻找乐于泓。最后,促成了乐于泓再给陵园写信和再次实地来访,从而还原了更多历史细节,进而成为江苏红色文艺作品里一份珍贵素材。在丁香的故事在红色文艺的土壤里开出硕果的时候,人们不能忘记,是《新华日报》年7月3日发表的这篇《永恒的记忆》,为烈士牺牲事迹细节留下了最早的“存史”文本。

(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项目“雨花英烈档案整理与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15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