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m.39.net/pf/a_4467057.html 安庆、苏州、常州接连被清军收复,曾国藩开始策划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攻取太平天国国都天京。自从安庆被湘军攻克后,天京(今南京)以西已经全部为清军所掌控。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由安庆溃退至寿州,被投降清廷的皖北团练头子苗沛霖诓骗抓获,随即被处死。太平军在西线战场上的抵抗能力因此更为薄弱,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等因此能轻而易举地攻夺安徽及长江沿岸的一个个重要据点。 万里长江沿线已基本为湘军水师所控制。曾国荃率湘军最精锐的吉字营三万余人沿长江北岸迅速东下,沿途攻城拔寨,迭克由太平军扼守的数座重镇,很快逼近南京(太平天国称天京)外围,并将大营扎在离南京城不到四里地的雨花台。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则率九千余人乘数十艘战船沿江东下,连克头关、江心洲、蒲包洲,几乎每战必克,最后竟势如破竹般攻至南京护城河口。 只不过短短两个多月,湘军便轻而易举地攻破了一座又一座堡垒、要塞,兵锋直逼天京城下,这不仅大大出乎曾国藩的意料之外,就连天王洪秀全也感到十分错愕与震惊。经天京内讧、石达开又带走十余万百战精兵、加上连经安庆、苏州、常州数场恶战,太平军不仅减员严重,而且屡屡失利,导致将士士气涣散,战斗意志与战斗力也随之急速下降。 年(同治元年)6月初,曾国荃开始向秣陵关发起猛攻,秣陵关是金陵门户,亦是起拱卫作用的屏障,但此时太平军在此并未设重兵把守,守备的也不太严密,湘军发起围攻后,太平军守将稍事抵抗便献关投降了。初战获胜,曾国荃令吉字营前锋绕过三汊河向大胜关袭去。次日,曾国荃在桥边设下伏兵,然后命6营大军衔枚疾进,向大胜关侧后方发起进攻。太平军见湘军从身后包抄过来,害怕被包围,便乘夜放火,弃关而逃,湘军紧追不舍,大败太平军,一举夺取大胜关,随后又折返攻取三汊河。 李秀成只想经营自己的老巢苏福省,对于回援岌岌可危的天京并不积极,因此一再拖延,乃至贻误了最佳战机。6月8日,两千余太平军出城突袭立足未稳的湘军,意图夺回大胜关、三汊河要塞,却被曾国荃挫败,太平军见不能得逞,退回城中。初战不利,使洪秀全大为惊恐,遂一日之内连发急诏,令正在上海松江一带与淮军激战的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优秀将领,称得上身系天国安危的中流砥柱,但自他在江苏建立苏福省后,一心只想经营自己的江南地区,不愿立刻率部增援已经四面楚歌的天京,一直拖到8月中旬,才在天王的严厉斥责下,不太情愿地匆匆赶回天京。 就在李秀成犹豫不决时,曾国荃基本已完成了对南京的军事包围。假如李秀成在湘军进攻之初即立刻率军回援,则后来的战争走向与攻防态势对天国来说恐怕就没有那么被动了……。 雨花台之战历时46天,兵力十倍于湘军的太平军竟屡遭挫败,原因又与李秀成有关。就在李秀成回师天京之时,湘军虽已实现对天京的围困,但坐镇安庆遥控指挥的曾国藩依然焦虑重重,并不感到胜券在握。因为太平天国在天京苦心经营了15载,防御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布防在南京以东的太平军,还有相当强的实力;安徽大部虽已被清军收复,但皖南还有太平军在坚持抵抗;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率领远征陕西的太平军,最近又杀回河南、湖北,意图在长江中游地区牵制清军,声援天京。曾国藩毕竟老谋深算,他多次告诫屯兵雨花台的老弟曾国荃,万勿骄傲轻敌,要稳扎稳打,时刻保持警惕。 事实确如曾国藩所料。8月底,忠王李秀成率苏南太平军大举回援天京,9月初,侍王李世贤率浙西太平军也北上援京,与李秀成部配合作战,就这样,南京外围的形势陡起变化,曾国荃的围城部队反而处于被优势太平军围攻的不利境地。 10月,李秀成指挥数十万勇猛善战的太平军对围城湘军发起了强大攻势,拉开了雨花台战役的序幕。10月13日,李秀成出动数万精锐将士,对湘军发起凶猛攻击,曾国荃将部队分为两部,一部仍然攻城,一部则抵御外文太平军的进攻。因人数处于劣势,湘军被太平军挫败,混战中,曾国荃脸颊中弹,差点丧命。但湘军以“扎死寨,打硬仗”、顽梗凶悍闻名,拼命阻住了太平军一波波的进攻,虽然自身死伤惨重,但却死战不退,好歹守住了防御阵地。远在安庆的曾国藩闻讯,忧心忡忡,焦虑异常,彻夜难眠。 雨花台战役持续了46天之久,是天京保卫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战事,事关全局。是役太平军拥众30余万,十倍于湘军的兵力,武器装备也不逊于湘军,一举击溃甚至全歼湘军夺取最终胜利本是十拿九稳之事。令人抓狂的是,李秀成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不仅未能摧垮兵力羸弱、几乎弹尽援绝的围城湘军,还损兵折将,最后又突然决定撤围退入天津城内。 雨花台战役失利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李秀成自己的解释是,湘军深壕高垒,兵力强大;而太平军粮草匮乏,将士没有配发御寒的冬衣。 其实,他的解释很勉强,根本站不住脚。彼时曾国荃的吉字营只有3万人马,基本没有后援,加上军中正闹瘟疫,染疫者过半,死伤累累,能提枪上阵作战者不足一半。 而彼时从苏浙等地运来的粮草仍源源不断,天京城内外的粮食供应基本还能保障。而当时南京地区仍属秋冬交替之际,天气还不算十分寒冷,即便不穿棉衣也不影响作战,用不着全军退守天京。由此可见,李秀成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理由很苍白。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雨花台战役,太平军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有利条件下,居然失利,其真正的原因就是战斗力的迅速下降,而主帅李秀成对这场攸关成败战役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因此态度消极,对最后的失利负有主要责任。 李秀成的军队久居江南膏腴之地,贪图安逸,加上大量新兵加入,素质大不如前,斗志下降,纪律也随之涣散,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主帅李秀成则对严峻的形势认识不足,为保存实力,他行动迟缓,拖延了3个月才不情愿地回援天京。假如他一接到天王的告急诏旨后,立刻率军进援天京,再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尚未在天京城外扎稳脚跟的曾国荃部,一举歼灭之并非不可能之事,解天京之围应该没有大问题。 雨花台战役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失利了,亦丝毫没有改变天京被包围的困境。洪秀全焦灼万分,对李秀成的表现也十分愤慨。之后,洪秀全、李秀成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居然策划了一个所谓“进南救北”的计划。其实就是由李秀成率军北进,吸引清军主力,以解天京之围。这场计划以失败告终。李秀成的20万大军北上后很不顺利,被迫折返,在仪征、江浦一带遭遇清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余人,损失之惨重为太平天国史上所仅见。 “进北救南”计划失败后,长江北岸的太平军据点全部沦陷,通往天京城的水陆及粮道全部断绝。不久后,湘军完全实现了对天京的重重围困……之后,洪秀全又拒绝了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不久病饿而死,天平天国的挽歌已经隐隐唱响。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用火药轰开太平门,天京陷落。历史虽不能重复,但惊人相似,当年太平军也是用炸药轰开号称固若金汤的南京城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9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