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革命文物青年说节目《闪光的记忆》让革命文物走出展厅,与当代青年上演一场精彩的跨时空对话。14日晚播出的节目中,节目组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深入馆中基本陈列“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讲述了国家一级文物“卢志英的上衣”背后的故事。 革命文物“会说话”,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上衣 节目中,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借助此次红色巡展,走出革命纪念馆来到了我们身边。来自各行各业优秀的青年代表作为“记忆守护人”,以年轻化的口吻为观众讲述革命文物背后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故事。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节目共呈现23件革命文物,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20余家革命纪念馆。节目通过对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故事进行研究和挖掘,还原这份被时光沉淀下的感动与震撼,将其中伟大的革命精神毫无保留的传递。 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的结婚照、地下党的“红色掌柜”肖林留下的三块银元、“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用过的军号……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都见证了主人公们的革命事迹:他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积极投身革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了解到,14日晚播出的节目中,在青年演员陈宥维的讲述中,一件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同寻常故事的上衣登场。 曾在南京搞情报, 视死如归牺牲于雨花台 从年到年南京解放前夕,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在这里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位。他们中绝大多数牺牲时,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平均年纪不到30岁,最年轻的仅有16岁。 卢志英就是其中一位。年只身南下,寻找革命真理。在身边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年卢志英在新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近20年的地下斗争工作,三次入狱,足迹遍布新疆、甘肃、贵州、南京和上海。 年,中共中央军委特派员王世英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南京的秘密活动已被特务机关察觉。军委当机立断,调回王世英,改派卢志英为特派员,从西安秘密赴南京,接替王世英的工作。南京的秘密战斗主要是搞情报。中共地下组织一方面派人打入国民党中央和外交、铁道等政府部门,及军校、军队以及特务组织蓝衣社、复兴社等;另一方面在上层人士中做统战工作,争取团结进步人士。卢志英接管了王世英的地下工作和联系人员,依靠组织,积极活动。 年,蒋介石在庐山召开重要军事会议,部署实施“铁桶合围”计划。集中调动国民党万大军,要在同一时间突然包围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形成半径达华里的严密包围圈,企图将红军主力全面吞噬。而卢志英等情报人员,在得到这份情报后,一边将计划以特急电报发往瑞金,又用四本学生字典抄下了计划的详细内容。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把情报交到周恩来手里。 根据这份情报,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敌人包围之前,冲出了铁桶般的包围圈。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对李克农说:“红军得以生存,搞情报的同志功不可没啊!” 在这之后,卢志英战斗在国民党的心脏部位,把国民党的兵力部署、战斗计划一封封送往党中央所在地。直到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卢志英被捕入狱。蒋介石希望从他的嘴里得到有用的情报,并派出特务,冲进他家反复搜查,连稍微厚一点的衣服夹层都被划破翻找。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革命文物,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撕破的。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敌人先以金钱、地位引诱,要他交出整个组织、全部党员名单及各联络地点,受到卢志英的严词斥责。接着,丧心病狂的特务们对他施以种种毒刑,“坐老虎凳”,“坐电椅”灌辣椒水、火烧、绞头、用打气筒往肛门打气,“精神刑罚”搞“疲劳轰炸”,甚至用铁锤敲碎他的跗骨……甚至将妻子、儿子也抓去,搞软化政策,最终,敌人一无所获。 年底,卢志英被敌人残忍地活埋于雨花台,年仅43岁。牺牲前,卢志英预感革命即将胜利,还向狱友嘱托“胜利在望,死也甘心”。卢志英烈士在20余年革命生涯中一贯勇敢、坚定、机智、沉着,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三次被敌人逮捕坐牢,即便身处逆境,他也百折不挠,坚持党性,战斗不止,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卢志英和儿子卢大容 被《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打动, 南京有支“卢志英中队” 记者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了解到,年,卢志英在上海被捕入狱,妻子和幼子卢大容一起被关押,那是儿子与父亲最后的相处时光。在恶劣艰苦的牢狱环境中,卢志英一边与反动派做斗争,一边每天教儿子卢大容英文、算术,检查他的功课。卢大容记得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将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不学好本领可不行啊!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年卢大容写下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许多孩子被这本书打动。卢大容发誓要实现爸爸的遗愿:将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的,孩子们都能在安全的教室里学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卢大容实现了对爸爸的承诺,在南京卢志英烈士牺牲的地方,有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少先队中队,叫“卢志英中队”,28岁卢大容在给孩子们的信里这样说,“我们是革命者,革命者的理想就是让天下的孩子都能过上好日子。”为多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的付出成就了今天光辉灿烂的世界。 66年来,一届届“卢志英中队”接续传承雨花英烈精神。至今,“卢志英中队”已经传了21届,先后命名了40多个班级,队员累计达多人。“从小学英雄、长大当英雄”,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73年过去,卢志英墓前的松柏青翠,曾朝夕陪伴的怀表静静地躺于展厅内。时光蹉跎,怀表指针早已不再跳动,但凝结于他心中的熊熊壮志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舍生忘死的精神却穿透时间的冲刷历久弥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来源:紫牛新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5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