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6日,曾国荃煎熬三年终于攻陷南京城,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的他,强撑着身体给朝廷写奏折,汇报这一天大的喜讯,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朝廷给他的不是颁赏,而是相当严厉的指责。 年,曾国荃与太平天国的队伍在雨花台展开大战,获胜之后的曾国荃迅速增加人力,准备攻占南京,夺得消灭太平军的首功。 曾国荃听投降的士卒说南京城内的存粮不足半年,所以认为一年多拿下南京肯定没问题。然而,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 可南京城内的存粮实际上远远超过一年,此外还有许多普通人不知道的秘密窖藏,所以曾国荃即便已经截断了城外的接济,城内的存粮仍然可以坚持很长时间。 同时,曾国荃施展攻坚战,偷城战,地道战,间谍战,想尽了一切办法,全都以失败告终。眼看着,三年都快过去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各地的进展都非常顺利,曾国荃内心十分煎熬。 年,各地战事陆续平息,天下大城只剩下南京未下了。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南京,看曾国荃围城,甚至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讽刺曾国荃没能耐。 曾国荃为了拿下这座城市,长年围着城转,察看敌人是否有漏洞,常常策马日行百里,筋疲力竭,刚满40岁,头发就已经白了一半,连兄长曾国藩听了都大吃一惊。 曾国藩反复写信劝解弟弟:“时间亿万年没有穷尽,人生几十年实在是一瞬即过。天下之大,人力所能为者甚小,让弟弟不必太过执着。还说,凡做大事,大的环境因素占一半,人的力量占一半。曾国荃能做的就是把沟挖好,把营盘扎好,整固军心,至于到底什么时候能拿下这座城,只能听上天的”。 终于,在年6月16日,湘军挖的地道有一条侥幸穿到了南京城下,次日正午,曾国荃下令点火,埋在地道内的数万斤药包瞬间燃炸,城墙崩塌,湘军蜂拥而上,南京外城各门全部陷落。 曾国荃仰天长叹,多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自雨花台战役到现在,曾国荃的精神时刻紧绷,眼看南京被拿下,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此时,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实在是太累了,所以他没有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是选择回到大营休息。但是,在休息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得做。 那就是给朝廷写奏折,汇报这一喜讯,他以为立下如此大功,朝廷一定会大大颁赏,可万万没有想到,他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非常严厉的指责。 朝廷指责曾国荃不该在攻破外城之后就马上返回大营,而应该一鼓作气,将全城拿下,再上奏也不迟,这是在明目张胆地指责曾国荃邀功心切,可谓是意想不到的一记闷棍。 这还不算完,更严厉的还在后面。 7月11日,朝廷又给曾国荃下了一道廷寄,紧紧追问南京巨额财富的下落。 原来,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即洪秀全在“天国圣库”中囤积了大量金银财宝。据说,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功初期,曾要求所有人变卖家产并且交公,由“天国圣库”统一保存。参与太平天国的人数巨大,必定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财富。 而反观当时的清王朝,国库早已亏空,朝廷期盼着曾国荃拿下南京,把传说中的财富据为己有,以解国库的燃眉之急。可攻陷南京后的曾国荃对于这笔财富却只字未提。 连续两道旨意对他的批评指责都相当不客气,曾国荃获胜的喜悦一扫而空,他实在是想不通,朝廷为何会是这种态度?其实原因有两点: 其一,朝廷对曾国荃兄弟俩的猜忌很深。湘军攻陷南京后不久,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曾国荃被封为一等伯爵,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非满人得此殊荣的少如零星。表面上,曾氏兄弟的声望已经到达顶点,但其实,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曾氏兄弟手握重兵,且有直接的指挥权,太平军已灭,这支汉人队伍俨然成了清王朝新的威胁,所以,朝廷必然会出手遏制湘军的发展,曾国荃则首当其冲。 其二,曾国荃带兵最大的特点就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坊间还传说,太平天国多年积攒的财富,都成了湘军的囊中之物,曾国荃还因此得了个“老饕”的名号,朝廷对此深恶痛绝。 在此之前,曾国荃虽然名声不佳,但是朝廷毕竟还需要这样的猛将冲锋陷阵,可现在太平天国已灭,是时候出手收拾他了,于是才有了开头那道旨意的严厉批评。 幸亏兄长曾国藩及时出手相救,对于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早有准备,他熟读史书,更精通易理,月盈则亏的道理他是懂得,于是,在他的斡旋下,曾国荃暂时离职,回家韬光养晦,此外还主动裁撤了湘军。 正是这一举动打消了朝廷的顾虑,得以让曾国荃功成身退,日后还能稳稳当当的回归朝廷,得到朝廷的再次认可。 有人说,如果没有曾国藩,曾国荃很有可能在攻陷南京之后难逃一死,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