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3日至11月26日,李秀成率领大军与驻扎在雨花台的湘军曾国荃部展开激烈交战,太平天国倾尽全力试图击败湘军的围困,以保证都城天京的安危。然而,激战44日后太平军始终无法击破湘军营垒,无功而返,只能退守天京孤城。天京失陷的命运就此注定,再也无力翻盘。年9月5日,长江中游军事重镇安庆的失陷,使天京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屏障,彻底暴露在湘军面前。曾国藩采用稳步推进的战术,派九弟曾国荃率军从芜湖、太平一路向东推进,攻占秣陵关、方山等地,直插天京南门外的雨花台。湘军在雨花台修筑营垒,水路由彭玉麟扼守护城河口,以保护粮道。洪秀全见状连下数旨,召忠王李秀成率军回援天京,并表示“如不奉诏,国法难容”。正在向上海发起进攻的李秀成不得不下令撤军,集结护王陈坤书等十三位王爷的人马,号称六十万,实际也有三十余万大军,分三路从苏州出发,浩浩荡荡直奔天京。李秀成经营江浙战场多年,整个苏南地区除镇江和上海一隅外,尽入其手。富庶的苏福省使得太平军从洋人手中购置了大量军火,李秀成手下的太平军装备了大量洋枪洋炮,装备精良。加上江浙战场上太平军连战连捷,军中士气如虹,这数十万大军堪称劲旅。反观湘军方面,孤军深入,缺乏后援。曾国荃率吉字营三万余人驻守雨花台,却恰逢时疫漫延,将士人心惶惶。曾贞干率贞字营五千余人驻守大胜关、江东桥一带。彭玉麟率水师一万余人控制长江航道,以保证粮道不失。太平军与湘军兵力之比大约为7:1。10月13日,从溧阳、溧水方向赶到雨花台的李秀成大军向驻守雨花台的湘军发起猛烈进攻。曾国荃心知硬拼肯定不行,严命固守营垒,只在太平军进攻时发炮还击,不得主动出击。太平军采用人海战术,一波接一波的发动进攻,却毫无效果。交战十余天,损失了数万将士。情急之下,李秀成派出数千人突袭江心州,企图截断湘军粮道,被彭玉麟指挥水师官兵击退。11月3日,侍王李世贤率三万生力军加入战场,李秀成集中火力,发动交战以来最猛烈的进攻,正面以火力压制湘军,私下挖掘地道,直通湘军营垒。迫使曾国荃抽调曾贞干的人马前来援助防守。太平军挖掘的地道炸塌了湘军两处营墙,数千太平军蜂拥而上,杀入营垒。湘军将士急红了眼,报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必死之心,与冲入营垒的太平军激烈争夺。双方来回数次争夺,最终太平军势竭,湘军成功守住了大营和营垒。此战之后,郁闷至极的李秀成又采用了炸药战、穴地战、轮番进攻战等战术,皆无效果。无奈之下于11月26日下令撤围,退守天京。雨花台大战以湘军胜利而告终。为何太平军在具有优势兵力和装备的情况下无法战胜湘军,未能替天京成功解围呢?一.急于求成。李秀成求胜心切,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如果集中兵力先断湘军粮道,再以优势兵力围攻雨花台,其结果将会大不相同。二.战斗力低下。李秀成率领的这几十万大军大多未经历恶战,虽有先进的洋枪火炮在手,但遇到湘军这种不要命的对手,不消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湘军志》的作者王闿运对此评论“乌合大众,自重其死,不知选将,大不如初起之时矣!”三.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太平军善攻而能守,优势长处是擅长野战。湘军是善守而能攻,长处是先守后战。每到一处先筑营固守,使擅长野战的太平军进攻失利。待敌人士气衰落,再起而攻之。如果太平军趁湘军立足未稳之时便发动进攻或许有较大可能将其击败,一旦等湘军修筑起营垒,太平军想要击败他们便难上加难。这不仅可以从雨花台大战中看出,在此之前,陈玉成率大军援救安庆之时也是同样是无功而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064.html |